第三章:物态变化
__________
1.温度: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。大家常说热的物体温度高,冷的物体温度低,假如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,它们的温度相同。
2.摄氏温度:用“℃”表示,读作**摄氏度。在一个标准大方压下,冰水混合物的规定为0℃,沸腾的水的温度规定为100℃,然后把0℃和100℃之间分成100等份,每一等份代表1℃。0℃以下读作负**摄氏度或零下**摄氏度(如-10℃,读作负10摄氏度或零下10摄氏度)。
3.温度计:温度计是借助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。温度计的构成:玻璃泡、玻璃管、水银和刻度。容易见到温度计如图(1)所示。
图(1)容易见到温度计
4.温度计怎么使用(如图(2)所示)
图(2)温度计的用法
(1)用前:察看它的量程、分度值(每一个最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)(图(2)中温度计的量程为50℃,分度值为0.2℃),估测适不适合测量待测物体的温度,待测温度不可以超越温度计的量程(不然会损毁温度计);并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,以便准确读数。
(2)测量时:如图(3)甲所示,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,不可以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;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,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;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,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,并估测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。
(3)读数:图(3)中温度计读数为:16.0℃。
图(3)温度测量要素
5.体温计:如图(4)所示,体温计是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,测量范围:35℃~42℃;分度值为0.1℃,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。
图(4)体温计
6.物态变化:物质在固态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况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。固态、液态、气态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。物质以什么状况存在,跟物体的温度有关。
7.物态变化随着能量变化:物态变化时随着热量的传递,其变化规律如图所示。
8.熔化:(1)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;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。(2)熔化过程的特征:物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;对晶体来讲,熔化时固、液共存,物质温度不变。(3)晶体熔化的条件:1)温度达到熔点,2)继续吸热。
9.凝固:(1)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,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个物态变化过程。(2)凝固过程的特征:固、液共存,物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,温度不变。(3)凝固点: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,同种物质的熔点、凝固点相同。(4)凝固的条件:1)达到凝固点,2)继续放热。
10.晶体和非晶体: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。(1)晶体:熔化时有固定熔点的物质;非晶体:熔化时没固定熔点的物质。(2)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不同是:晶体有熔点(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),非晶体没熔点(熔化时温度升高,继续吸热)。
11.气化: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;汽化有两种形式,分别是沸腾和蒸发。
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,是指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。
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(温度越高蒸发越快-夏季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季干的快;在太阳下晾晒衣服干的快等)、液体表面积的大小(表面积越大,蒸发越快-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撑开、把地下积水扫开等)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(空气流动越快,蒸发越快,如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)有关。
沸腾:在肯定温度下,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。
1)沸点: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,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;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,压强越大沸点越高(高压锅煮饭)。
2)液体沸腾的条件:温度达到沸点,还要继续吸热。
(3)沸腾和蒸发有什么区别与联系:1、它们都是汽化现象,都吸收热量;2、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,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;3、沸腾在液体内、外同时发生,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;4、沸腾比蒸发剧烈。
(4)蒸发可致冷:夏季在房间洒水降温,人出汗降温,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。不同物体蒸发快慢不同。
(5)汽化时能量的传递:汽化时要吸热。
12.液化: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。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。
液化的办法:(1)减少温度;(2)压缩体积(增大压强,提升沸点)如:氢的储存和运输、液化气。
液化时能量的传递:物质液化时要放热。
13.升华: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。
升华时能量的传递:物质升华时要吸热。如: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(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,升华成气态时,吸收很多的热)。
容易见到升华现象:①加热碘,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。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,会慢慢变小,最后不见了。③冬季,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,但最后也会晾干(冰升华成水蒸气)。④白炽灯用久了,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(钨丝升华成钨蒸气,体积减小)。⑤用干冰制舞台上的雾、用干冰制雨。
14.凝华: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。
凝华时能量的传递:物质凝华时要放热。
容易见到凝华现象:①霜和雪的形成(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);②冬季看到树上的“雾凇”;③冬季,外面温度极低,窗户内侧可看见“冰花”(室内水蒸气凝华)。
__________
1.温度
温度是第四章物态变化中的主要要点,也是学生首次真的接触温度的定义。虽然在日常对温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,但物体温度的意思,温度的物理意义,温度怎么样测量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特征,对新手来讲都是新内容。
中考中,有关温度的考试试题较少,容易见到的是日常物体温度的估测。主要考查温度计的读数和工作原理,试题中也极少出现单独把温度作为一个考试试题,但温度作为学习热学的要紧物理量也是一个主要的要点;纵览历年考试,主要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;选择题考查温度计怎么使用的较多,填空题考查温度计读数的较多。
另外,对物体温度的估测也是常考热门。容易见到的有人的正常体温、当地季节温度、洗澡水舒适温度等。
典例1、(2019·贵港)亲爱的同学们,经过两年的初中物理学习,相信聪明的你肯定学到了不少物理常识。下列数据最接近实质的是( )。
A.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℃ B.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7cm
C.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220V D.一位初中生的水平约为40g
【答案】B。
【分析】A.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℃,故A不符合题意;
B.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7cm,故B符合题意;
C.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,故C不符合题意;
D.一位初中生的水平约为50kg,故D不符合题意。故应选B。
典例2、(2019·岳阳)下列测量仪器用法正确的是()。
A B C D
A.用刻度尺测量物块的长度 B.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
C.用天平测物体的水平 D.读取液体体积
【分析】(1)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,刻度尺要正确放置: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,需要放正重合,不可以歪斜;尺的刻面需要紧贴被测对象,不可以“悬空”;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,由图可知物体的端点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,物体另一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是物体的长度;(2)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之前,要明确温度计的量程、分度值和零刻度线的地方,被测温度不可以超越温度计的量程;正确怎么使用是: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,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;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,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;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,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;(3)用镊子夹取砝码;(4)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相平。
【解答】A、图中所示刻度尺没放正,故A错误;
B、图中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,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用法正确,故B正确;
C、用镊子夹取砝码,用手会腐蚀砝码,故C错误;
D、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相平,故D错误。
故选B。
2.熔化与凝固
物态变化包含熔化与凝固、汽化与液化、升华与凝华,物态变化在中考试题中占据肯定的比率,是中考物理试题中的必考试试题;当然,熔化与凝固也是常常考查的内容。
对物态变化的考查基于对入门知识的理解、容易见到物态现象剖析和日常物态变化的讲解的考查。此部分考试试题平均分值在3~4分左右,常考试试题型有选择题(一个考试试题,分值以2分居多)、填空题(一个考试试题,分值以2~3分居多)、实验探究题(一个考试试题,分值一般为3~6分),也曾出现过简答或对物态变化现象的讲解等题型,其中实验探究题分值稍高。冰的熔化过程实验是实验探究题的常考内容。
物态变化也会延续以前的考查方法和规律,不会有非常大变化。考查思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:(1)判断物态变化的种类;(2)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;(3)图像剖析。
物态变化和生产、生活密切有关,地球上很多能源来自太阳,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的变化就是物态变化的体现。人类的衣、食、住、行都与物态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所以要特别重视将所学常识用于剖析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。
典例3、(2019·哈尔滨)下面对哈尔滨美景描述中,是熔化现象的是( )。
A.初春,太阳岛上冰雪变成涓涓水流;
B.盛夏,防洪纪念塔广场花朵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;
C.深秋,中央大街的树上挂着洁白的雾淞;
D.隆冬,松花江水变成剔透的冰
【分析】A.初春,太阳岛上冰雪变成涓涓水流;是固态变为液态,是熔化现象,故A符合题意。
B.盛夏,防洪纪念塔广场花朵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;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为小水滴形成的,故是液化现象,B不符合题意。
C.深秋,中央大街的树上挂着洁白的雾淞;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形成的,故是凝华现象,C不符合题意。
D.隆冬,松花江水变成剔透的冰;是水变成固态的冰,是凝固现象,故D不符题意。
正确答案是A。
典例4、(2019·湘潭)某固态物质加热时,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,请剖析并回答:
(1)这是__________(选填“晶体“或非晶体”)的__________图象(选填“熔化”或“凝固”)。
(2)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态(选填“固”或“液”)。
(3)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__℃。
(4)组装图1中的实验器材时,应该__________(填“从上往下”或“从下往上“)组装。
(5)灯内酒精用掉一半后,剩下酒精的热值__________(选填“变大”、“变小”或“不变”)。
【分析】此题主如果了解物质熔化时温度不变的是晶体、热值等,是入门知识。(1)凝固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,晶体有固定的熔点,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;(2)由图剖析可得物质所处的状况;(3)晶体有固定的熔点,据此由图可得熔点;(4)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的地方,可以借助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;然后再调整上面的地方;(5)密度、比热容、热值是物质的某种特质,与物质的类型和状况有关,同种物质的密度、比热容、热值一般不变。
【解答】(1)由图象可知,第3min时这种物质开始熔化,在第9min熔化结束,该过程中温度维持在80℃不变,所以这是晶体的熔化过程;
(2)由图象可知,在第9min熔化结束,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;
(3)由(1)剖析可知,该物质的熔点是80℃;
(4)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的地方,可以借助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,然后再调整上面的地方,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接触水,并且不要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,故从下往上安装;
(5)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质,与燃料的类型有关,与水平和体积无关,故一杯酒精用去一半,则剩下的酒精热值都不变。
故答案为:(1)晶体;熔化;(2)液;(3)80;(4)从下往上;(5)不变。
3.汽化与液化
物态变化包含熔化与凝固、汽化与液化、升华与凝华,物态变化在中考试题中占据肯定的比率,是中考物理试题中的必考试试题;当然,汽化与液化与其他物态变化一样是常考内容。汽化与液化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:1、秋后早晨露珠的形成、从冰箱拿出的物体冒白气、冬季浴室玻璃墙壁上出现的“雾”等均是液化现象;2、汽化的两种形式—蒸发和沸腾,蒸发在任何环境、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,并注意影响蒸发的三个原因。沸腾是在沸点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;蒸发与沸腾各有特征,应加以区别,但其一同点是都需要吸热,同时还应该注意水沸腾的探究性实验。
典例5、(2019·苏州)下列现象是熔化的是()。
A.清晨枝叶上形成露珠 B.
太阳升起后浓雾渐散
C.气温升高使冰雪消失 D.
冬季铁丝网出现白霜
【答案】C。
【分析】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,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;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,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;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,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。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的判断。剖析物态变化时,第一要剖析生成物的状况,然后再剖析是由什么状况的物质形成的,从而判断出是什么物态变化。
解:A、清晨枝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水,是液化现象的;故A错误。
B、浓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,浓雾散去是由于小水珠变成了水蒸气,是汽化现象;故B错误。
C、冰雪消失是固态的冰雪变成了水是熔化现象;故C正确。
D、铁丝网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小冰晶,是凝华现象;故D错误。
故选C。
典例6、(2019·潍坊)夏季,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“白气”,“白气”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()。
A.汽化 | B.升华 | C.凝华 | D.液化 |
【分析】(1)在肯定条件下,物体的三种状况--固态、液态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,这就是物态变化;(2)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,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;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,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;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,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。
【解答】“白气”是空中的水蒸气遇见冷的雪糕形成的小水滴,是液化现象。
故选D。
4.升华和凝华
物态变化包含熔化与凝固、汽化与液化、升华与凝华,物态变化在中考试题中占据肯定的比率,是中考物理试题中的必考试试题;当然,升华好凝华与其他物态变化一样是常考内容。
升华和凝华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:1、干冰的借助、樟脑片的借助、灯管和灯泡发黑现象等均是升华现象;2、霜、雪、雾凇、冬季窗花的形成均是凝华现象;3、升华需要吸热,凝华需要放热。
典例7、(2019·邵阳)邵阳新宁崀山是国家5A级景区,2019年新年期间,崀山八角寨风景区山顶出现很多雾凇,十分漂亮迷人!雾凇的形成所属的物态变化是()。
A.凝固 B.液化 C.凝华 D.汽化
【分析】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,它需要放热;雾凇是水蒸气在较冷的冬季凝华的结果。
【解答】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树枝上,是凝华现象。
故选C。
典例8、(2019·湘潭)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是凝华的是()。
A.积雪消失 B.湖面起雾 C.瓦上结霜 D.衣服变干
【分析】凝华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,剖析各选项中物质状况的变化,就能判断出正确的选项。
【解答】A、积雪消失,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,是熔化现象,故A不符合题意;
B、湖面起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,是液化现象,故B不符合题意;
C、瓦上结霜,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,是凝华现象,故C符合题意;
D、衣服变干是由液态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汽,是汽化现象,故D不符合题意。
故选C。
5.考试知识点分类:本单元考试知识点分类见下表
考试知识点分类 | 考试知识点内容 | 考试知识点剖析与容易见到题型 |
常考热门 | 温度计读数 | 选择题或填空题,与其他要点结合 |
熔化与凝固判断、吸放热 | 选择题或填空题较多,实验探究也有出现 | |
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 | 填空题较多,主要考查晶体熔化过程及其熔化特征 | |
汽化与液化的判断、吸放热 | 选择题或填空题较多,实验探究题也有出现 | |
升华与凝华的判断、吸放热 | 选择题或填空题较多 | |
用升华、凝华讲解自然现象 | 简单题、填空题较多,用规律讲解现象 | |
一般考试知识点 | 温度计怎么使用 | 正确用温度计并读数,选择题较多 |
物质熔化与凝固的条件 | 填空题较多,主要考查熔化与凝固的物态变化过程 | |
影响汽化的原因 | 填空题较多,主要考查晶体熔化过程及其熔化特征 | |
冷门考试知识点 | 温度计工作原理及体温计 | 出现概率较低,主要考查体温计的用法,选择题 |
简答卷 | 借助所学常识讲解生活或自然现象,出现概率较低 | |
升华、凝华的探究实验 |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升华、凝华的规律,出现概率较低 |
__________
示例1、温度估测:(2019·福建)下列数据中,最符合实质的是( )。
A.人的止常体温约为42゜C B.人的止常步行速度约为1m/s
C.一层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10m D. 一个鸡蛋的重力约为2N
【分析】考查容易见到量估测,是简单题。
人正常一秒行走两步,大约一米,所以正常步行速度为1m/s,所以选B。
【答案】B。
示例2、凝固与熔化:(2019·绵阳)装有半杯水的封闭玻璃杯,放入冰箱被冷冻较长期,取出后用干毛巾擦干玻璃杯表面,放一会儿,玻璃杯表面会变湿。这是因为()。
A.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导致的 |
B.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导致的 |
C.玻璃杯中的冰升华成水蒸气导致的 |
D.玻璃杯中的冰熔化成水导致的 |
【分析】水蒸气遇见温度比较低的物体时,就会遇冷液化,形成小水珠。
【解答】因为从冰箱取出的玻璃杯,温度比较低,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,使玻璃杯表面会变湿,假如立刻擦去这层水,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玻璃杯表面发生液化,所以一会儿又变湿。
故选B。
示例3、汽化与液化:(2019·达州)对下列自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()。
A.春季,大雾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去,这是汽化现象;
B.夏季,农作物上露珠的形成,这是凝华现象;
C.秋季,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,需要吸热;
D.冬季,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粒,需要吸热
【答案】A。
【分析】本题考查了日常容易见到物态变化与吸放热状况,是入门知识的考查,比较简单。(1)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,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,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,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吸收热量;(2)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,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,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,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放出热量。
解:A、大雾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去,水滴吸收热量蒸发成为水蒸气,是汽化过程。故A正确;
B、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。故B错误;
C、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过程,会放出热量。故C错误;
D、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,会放出热量。故D错误。
故选A。
示例4、凝华与升华:(2019·湘潭)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是凝华的是()。
A.积雪消失 B.湖面起雾 C.瓦上结霜 D.衣服变干
【分析】此题考查的是大家对于日常物态变化的剖析能力,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要点。凝华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,剖析各选项中物质状况的变化,就能判断出正确的选项。
【解答】A、积雪消失,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,是熔化现象,故A不符合题意;
B、湖面起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,是液化现象,故B不符合题意;
C、瓦上结霜,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,是凝华现象,故C符合题意;
D、衣服变干是由液态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汽,是汽化现象,故D不符合题意。
故选C。
示例5、物态变化的吸放热:(2019·天津)把酒精擦在手背上后,擦酒精的部位会感觉凉。这主如果由于酒精()。
A. 凝固放热 B. 升华吸热 C. 液化放热 D. 蒸发吸热
【答案】D。
【分析】酒精易挥发,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热量,致使手的温度减少,感到凉爽。通过日常的一些现象,考查了蒸发的致冷用途,必须要答到温度低这个层次,由于手感到冷,是由于温度低的原故。
解:把酒精擦在手背上,手背有凉的感觉。是由于擦在手背上的酒精蒸发时,从手背中吸热,使手背的温度减少,所以感觉到凉。
故选D。
示例6、实验探究:(2019·福建)图甲是“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”的实验装置。
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℃c
__________图内是依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。海波熔化过程对应图线中的______段。
甲 乙
用水平为m1的海波做实验,绘制的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丁中的a。若用水平为m2海波做实验,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丁中的___________。
【分析】本题是相对比较常规的热学实验题,考查的是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征,题目中温度计的读数,熔化过程图像判断、熔化的条件、熔点的判断,与对熔点特质的理解均为容易见到考法,困难程度不大,是简单题。
【答案】(1)46;(2)BC;48;大于(3)c。
__________
1、选择题
1.(2019·贵港)雨、云、雪……实质上都是水,只不过形态各异罢了。当含有不少水蒸气的热空气升上高空时,水蒸气的温度减少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,就形成了云。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下列什么物态变化形成的( )。
A.汽化或升华 B.汽化或凝固 C.液化或凝华 D.液化或凝固
【答案】C。
【分析】由题意知,云是由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的,因此,若云由水蒸气变成小水滴形成,则是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,物态变化是液化;若云由水蒸气变成小冰晶形成,则是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,物态变化是凝华。故应选C。
2.(2019·泸州)对下列自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()。
A.春季,大雾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去,这是汽化现象;
B.夏季,农作物上露珠的形成,这是凝华现象;
C.秋季,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,需要吸热;
D.冬季,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粒,需要吸热
【答案】A。
【分析】本题考查了日常容易见到物态变化与吸放热状况,是入门知识的考查,比较简单。(1)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,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,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,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吸收热量;(2)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,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,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,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放出热量。
A、大雾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去,水滴吸收热量蒸发成为水蒸气,是汽化过程。故A正确;
B、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。故B错误;
C、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过程,会放出热量。故C错误;
D、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,会放出热量。故D错误。
故选A。
3.(2019·益阳)下列自然现象中,是凝华的是()。
A.早春大地上冰雪的消失 | B.初夏广场上雾的形成 |
C.深秋草木上露的出现 | D.寒冬草地上霜的形成 |
【分析】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,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;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,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;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,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。
【解答】A、冰雪消失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水,是熔化现象,故A错误。
B、雾是液态小水滴,是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,故B错误。
C、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,故C错误。
D、霜是固态小冰晶,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,是凝华现象,故D正确。
故选D。
4.(2019·绵阳)装有半杯水的封闭玻璃杯,放入冰箱被冷冻较长期,取出后用干毛巾擦干玻璃杯表面,放一会儿,玻璃杯表面会变湿。这是因为()。
A.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导致的 |
B.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导致的 |
C.玻璃杯中的冰升华成水蒸气导致的 |
D.玻璃杯中的冰熔化成水导致的 |
【分析】水蒸气遇见温度比较低的物体时,就会遇冷液化,形成小水珠。
【解答】因为从冰箱取出的玻璃杯,温度比较低,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,使玻璃杯表面会变湿,假如立刻擦去这层水,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玻璃杯表面发生液化,所以一会儿又变湿。
故选B。
5.(2018·娄底)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,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箱,这是( )。
A.冰的熔解现象,吸热 B.冰的汽化现象,吸热
C.水蒸气的凝华现象,放热 D.水蒸气的凝固现象,放热
【答案】C。
【分析】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,因为猪肉温度非常低,空气中的水蒸气遇低温凝华成固态的霜附着在猪肉表面,凝华时放热过程,故C正确,ABD错误。故选C。
6.(2019·河北)下列与物态变化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()。
A.正在熔化的蜡,吸收热量,温度不变;
B.借助干冰使食物降温,这是由于干冰升华吸热;
C.北方漂亮的雾凇,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;
D.炒菜前滴入热锅底的小水滴非常快不见了,水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
【分析】此题考查的是大家对于日常物态变化的剖析能力,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要点,重点要记住哪种物态变化是怎么样概念的。(1)晶体熔化的特征:吸收热量,温度维持不变;非晶体熔化的特征:吸收热量,温度不断升高;(2)依据六种物态变化的概念,剖析物质的初、末状况即可判断,六种物态变化中,熔化、汽化、升华是吸热的;凝固、液化、凝华是放热的。
【解答】A、蜡是非晶体,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,温度不断升高,故A错误;
B、因为干冰升华吸收很多的热,从而可以使食物降温,预防变质,故B正确;
C、北方漂亮的雾凇,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,故C错误;
D、炒菜前滴入热锅底的小水滴非常快不见了,是小水滴吸热汽化成了水蒸气,故D错误。
故选B。
7.(2019·益阳)下列自然现象中,是凝华的是()。
A.早春大地上冰雪的消失 | B.初夏广场上雾的形成 |
C.深秋草木上露的出现 | D.寒冬草地上霜的形成 |
【分析】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,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;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,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;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,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。
【解答】A、冰雪消失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水,是熔化现象,故A错误。
B、雾是液态小水滴,是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,故B错误。
C、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,故C错误。
D、霜是固态小冰晶,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,是凝华现象,故D正确。
故选D。
8.(2018•白银)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,是液化的是()。
【分析】判断物态变化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况变为何状况,然后依据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得出结论,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要点。判断出是液化的物态变化,要弄清液化的特征,液化是由物体气态变为液态的变化过程,可依据四个选项中所给物理现象的特征来进行判断。
【解答】A、冰雪遇暖消失,由固态变成液态,是熔化现象;
B、水烧开时冒出“白气”,壶内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,是液化现象;
C、草叶上形成“白霜”,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,是凝华现象;
D、用干手器将手烘干,手上的水变成水蒸气,是汽化现象。
故选B。
9.(2018·钦州)如图是酒精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)。
A.酒精的沸腾是液化现象;B.酒精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;
C.酒精沸腾过程中要放热; D.酒精在任何状况下的沸点都是78℃
【分析】A、酒精沸腾时,由液态变为气态,是汽化现象,故A错误;
BC、由图象可知,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,故B正确,C错误;
D、液体的沸点与充气压力有关,所以酒精在任何状况下的沸点都是78℃的说法不对,故D错误。
故选B。
10.(2018·遵义)中央电视台播出的《中国诗词大会》深受观众喜欢,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讲解正确的是()。
A.“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”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;
B.“岚雾今朝重,江山此地深”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;
C.“青青园中葵,朝露待日晞”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;
D.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”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
【分析】A、“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”冰、雪形成过程分别是凝固和凝华,故A错误;
B、“岚雾今朝重,江山此地深”雾的形成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,故B正确。
C、“青青园中葵,朝露待日晞”露的形成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,故C错误。
D、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”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,故D错误。
故选B。
11.(2018·安顺)以下对日常容易见到的物态变化现象,描述正确的是
。
A.北方冬天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,是凝固现象;
B.浴室的镜子变模糊,是液化现象;
C.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,是升华现象;
D.烧杯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,是汽化现象
【答案】B。
【分析】在肯定条件下,物体的三种状况--固态、液态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,这就是物态变化;
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,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;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,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;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,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。剖析日常的热现象是哪种物态变化,重点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,物质各处于什么状况。
A、北方冬天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,是冰直接变成水蒸气,是升华现象,故A错误;
B、浴室的镜子变模糊,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,是液化现象,故B正确;
C、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导致的,是汽化蒸发
现象,故C错误;
D、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,故D错误。
故选B。
12.(2018·河北)下列与物态变化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( )。
A.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,是由于风减少了室温;
B.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,都吸热但温度维持不变;
C.冬季人呼出的“白气”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;
D.由于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,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
【答案】C。
【分析】(1)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,汽化吸热;(2)晶体有固定的熔点,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,温度维持不变;非晶体没熔点,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,温度渐渐升高;(3)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;(4)下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现象,凝华是放出热量的。
解答:A、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,是由于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,蒸发从人体吸热,使人体的温度减少,但风不可以减少室温,故A错误;
B、冰是晶体,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,温度不变;石蜡是非晶体,没熔点,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,故B错误;
C、冬季人呼出的“白气”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,是液化现象,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,所以冬季人呼出的“白气”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,故C正确。
D、下雪时,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雪,凝华是放出热量的,气温不是非常低,故D错误。
故选:C。
13.(2019·苏州)如图甲所示,将水平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,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。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)。
![]() |
A.图甲中的实验装置,安装时应根据“由上到下”的顺序;
B.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,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;
C.由图乙可知,A图线对应物质的内能先增大后不变再增大;
D.由图乙可知,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
【答案】B。
【分析】(1)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的地方,可以借助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;然后再调整上面的地方,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接触水,并且不要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;(2)从吸收热量相同比较。(3)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内能增大。(4)非晶体熔化时没固定的熔点。察看晶体与非晶体图象要掌握看重点,如此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。
A、图甲中,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,所以要放好酒精灯,再固定铁圈的高度;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,但不可以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,所以应根据“由下到上”的顺序安装,故A错误;
B、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,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,如此做有哪些好处是: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,且物质受热均匀,故B正确;
C、由图乙可知,A图线对应物质有固定的熔点,是晶体,晶体在熔化前后与熔化过程中都要吸热,所以该物质的内能一直增大,故C错误;
D、由图乙可知,B图线对应的物质没固定的熔点,为非晶体,不是冰,故D错误。
故选B。
2、填空题
14.(2018·河南)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达成的。地面上江、河、湖、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__________成水蒸气,流动的水蒸气遇见冷的空气后__________成小水滴或直接__________成小冰晶,就形成了云。在肯定的条件下,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,形成雨水,汇集到江、河、湖、海中。
【分析】本题考查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。江河湖海里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,是汽化,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。从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形成小冰晶是凝华。
答案为:汽化;液化;凝华。
3、实验探究题
15.(2019·河南)借助如图甲所示装置做“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征”的实验。
(1)按规范组装器材,在安装温度计时,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,此时应适合将____(选填“A处向上”或“B处向下”)调整。
(2)实验前,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,如此做是为了_____。
(3)由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,如图乙所示。剖析图象可知:水的沸点是_____℃,还可获得的信息有:_____。(写出一条即可)
【分析】(1)依据温度计的用法规则进行调整实验装置;(2)缩短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:①提升水的初温;②适合降低水的水平;③给烧杯加盖等;(3)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,结合图象剖析沸腾前和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状况。(合理即可)
【解答】(1)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,需要将温度计向上调整,马上A处向上调整。
(2)实验前,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,如此可以提升水的初温,缩短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。
(3)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,不变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,由图象可知,水的沸点是98℃;
可获得的信息有:①水在沸腾过程中,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;②水在沸腾前,吸收热量温度升高(合理即可)。
故答案为:(1)A处向上;(2)缩短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;(3)98;水沸腾过程中,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。(合理即可)
16.(2019·湘潭)某固态物质加热时,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,请剖析并回答:
(1)这是__________(选填“晶体“或非晶体”)的__________图象(选填“熔化”或“凝固”)
(2)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态(选填“固”或“液”)。
(3)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__℃。
(4)组装图1中的实验器材时,应该__________(填“从上往下”或“从下往上“)组装。
(5)灯内酒精用掉一半后,剩下酒精的热值__________(选填“变大”、“变小”或“不变”)。
【分析】(1)凝固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,晶体有固定的熔点,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。(2)由图剖析可得物质所处的状况;(3)晶体有固定的熔点,据此由图可得熔点;(4)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的地方,可以借助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;然后再调整上面的地方;(5)密度、比热容、热值是物质的某种特质,与物质的类型和状况有关,同种物质的密度、比热容、热值一般不变。
【解答】(1)由图象可知,第3min时这种物质开始熔化,在第9min熔化结束,该过程中温度维持在80℃不变,所以这是晶体的熔化过程;
(2)由图象可知,在第9min熔化结束,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;
(3)由(1)剖析可知,该物质的熔点是80℃;
(4)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的地方,可以借助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,然后再调整上面的地方,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接触水,并且不要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,故从下往上安装;
(5)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质,与燃料的类型有关,与水平和体积无关,故一杯酒精用去一半,则剩下的酒精热值都不变。
故答案为:(1)晶体;熔化;(2)液;(3)80;(4)从下往上;(5)不变。
17.(2019·菏泽)小明用甲图装置,探究固体熔化现律”,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:
时间min | 0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
温度/℃ | -4 | -2 | 0 | 0 | 0 | 0 | 1 | 2 |
(1)请依据实验数据在乙图中作出固体熔化的图象。
(2)依据做出的图象,可以判断此固体是_________(选填“晶体”或“非晶体)。
(3)通过数据剖析得出,该物质在固体状况下的比热容_________它在液体状况下的比热容(选填“大于”等于”或“小于”)。
【分析】(1)借助描点法做出固体熔化的图象;(2)晶体和非晶体有什么区别--是不是有熔点(凝固点),注意晶体在熔点(凝固点)阶段,温度是一个固定数值,表目前图象上就是一段水平线段;(3)比热容越大,则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越小;同种物质在不同状况下内能不同。
【解答】(1)由表中数据,描点可得固体熔化的图象,如下图所示:
(2)剖析图象可知,物质在第2分钟时温度升到0℃,然后温度维持恒定,直到第5分钟开始继续升温,即该固体有肯定的熔化温度,所以是晶体,其熔点为0℃;
(3)物质由固态熔化为液态,其水平不变;用同一装置加热,在相同时间内,吸收的热量相同;由图可知,在相同时间内,固态时温度升高的多,依据q=cm△t可知,该物质在固体状况下的比热容较小。
故答案为:(1)如上图;(2)晶体;(3)小于。
4、简答卷
18.(2019·甘肃武威)小刚发现天气较冷的季节,家的窗户玻璃上有时是一层小水珠,有时是一层冰花。请简要回答水珠和冰花分别是如何形成的。
【分析】此题考查的是日常的液化和凝华现象,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。(1)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;(2)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。
【答案】水珠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见温度较低的玻璃液化成的小水滴;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见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成的小冰晶。发生这两种现象的条件是室内外有肯定的温差,当温差不大时发生液化,当温差较大时发生凝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