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广 热搜: 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家庭  教育  初中  知识  教育资讯  高中  学习  小学 

2020年高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12《 六国论》常识梳理

   日期:2024-09-05     来源:www.rengniang.com    浏览:741    
文章简介:《六国论》常识梳理 1、作家、作品介绍 苏洵(1009—1066年),北宋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,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...

《六国论》常识梳理

1、作家、作品介绍

苏洵(1009—1066年),北宋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,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,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,眉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(今四川眉山县)人。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,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。于是愤而自焚平时所著文章,再度闭门潜心念书,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,写作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。嘉祐间,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,以文章著名于世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霸州文安县主簿。后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修礼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百卷,书成后不久过世。他倡导抵抗辽的攻掠,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、政治特权有所不满。为文善于策论,语言明畅,笔力雄健,奔腾驰骋,纵横捭阖,老辣犀利,非常有战国纵横家笔意。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、____________________,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,俱被列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世。

《六国论》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。《六国论》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“弊在赂秦”的精辟论点,“借古讽今”,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,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,以免重蹈覆辙。

2、字词梳理

(1)赂秦:__________

(2)或曰:__________

(3)互丧:__________

(4)率:__________

(5)完:__________

(6)以攻取:__________

(7)厥先祖父:__________

(8)暴霜露:__________

(9)举以予人:__________

(10)奉之弥繁、侵之愈急:__________

(11)判:__________

(12)至于:__________

(13)以地事秦……火不灭:__________

(14)此言得之:__________

(15)迁灭:__________

(16)与赢:__________

(17)始有远略:__________

(18)至丹以荆卿为计,始速祸焉:__________

(19)李牧:__________

(20)洎:__________

(21)向使:__________

(22)三国:__________

(23)胜负之数,存亡之理:__________

(24)较:__________

(25)积威:__________

(26)劫:__________

(27)为国者:__________

(28)下:__________

(29)从:__________

(30)故事:__________

2、通假字

(1)暴霜露,斩荆棘:__________

(2)暴秦之欲无厌:__________

(3)为国者,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:__________

(4)当与秦相较:__________

3、古今异义

(1)思厥先祖父。 古义:__________

今义:__________

(2)至于颠覆,理固宜然。 古义:__________

今义:__________

(3)可谓智商孤危 古义:__________

今义:__________

(4)后秦击赵者再。 古义:__________

今义:__________

(5)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。 古义:__________

今义:__________

(6)刺客不可以,良将犹在。 古义:__________

今义:__________

(7)则吾恐秦人食之不能下咽也。 古义:__________

今义:__________

(8)其实百倍。 古义:__________

今义:__________

(9)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后得一夕安寝。 古义:__________

今义:__________

(10)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。 古义:__________

今义:__________

3、词类活用

(1)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:__________

(2)盖失强援,不可以独完:__________

(3)小则获邑,大则得城:__________

(4)至于颠覆,理固宜然:__________

(5)燕赵之君,始有远略,能守其土,义不赂秦:__________

(6)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:__________

(7)后秦击赵者再,李牧连却之:__________

(8)惜其用武而不终也:__________

(9)以事秦之心,礼天下之奇才,并力西向:__________

(10)日削月割,以趋于亡:__________

4、一词多义:

1.为

(1)至丹以荆卿为计,始速祸焉:__________

(1)洎牧以谗诛,邯郸为郡:__________

(1)有这样之势,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:__________

(1)为__________]国者,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:__________

2.以

(1)不赂者以赂者丧:__________

(2)秦以攻战以外,小则获邑,大则得城:__________

(3)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斩荆棘,以有尺寸之地:__________

(4)古人云:“以地事秦,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火不灭。”__________

(5)洎牧以谗诛,邯郸为郡:__________

(6)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,以事秦之心,礼天下之奇才:__________

(7)日削月割,以趋于亡:__________

(8)苟以天下之大,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国下矣:__________

3.而

(1)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:__________

(2)战败而亡,诚不能已:__________

(3)起视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:__________

(4)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:__________

(5)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,斯用兵之效也:__________

(6)二败而三胜:__________

(7)惜其用武而不终也:__________

(8)有这样之势,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:__________

(9)其势弱于秦,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:__________

(10)苟以天下之大,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国下矣:__________

4.其

(1)燕赵之君,始有远略,能守其土:__________

(2)惜其用武而不终也:__________

(3)向使三国各爱其地:__________

(4)其势弱于秦,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:__________

5.之

(1)子孙视之不甚惜,举以予人:__________

(2)则吾恐秦人食之不能下咽也:__________

(3)其势弱于秦,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:__________

(4)苟以天下之大,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国下矣:__________

6.或

(1)或曰:“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?”:__________。

(2)当与秦相较,或未易量:__________

7.与

(1)与嬴而不助五国也:__________

(3)当与秦相较,或未易量:__________

8.亡

(1)诸侯之所亡,与战败所亡者:__________

(2)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:__________

9.向

(1)向使三国各爱其地:__________

(2)并力西向:__________

10.犹

(1)以地事秦,犹抱薪救火:__________

(2)良将犹在:__________

11.始

(1)燕赵之君,始有远略:__________

(2)始速祸焉:__________

12终

(1)终继五国迁灭:__________

(2)惜其用武而不终也:__________

13.兵

(1)斯用兵之效也:__________

(2)非兵不利:__________

(3)起视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:__________

14.得

(1)秦以攻取以外,小则获邑,大则得城:__________

(2)此言得之:__________

5、文言句式

(1)有这样之势,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:__________

(2)为国者,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:__________

(3)洎牧以谗诛:__________

(4)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:__________

(5)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:__________

(6)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,斯用兵之效也:__________

(7)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:__________

(8)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斩荆棘:__________

(9)子孙视之不甚惜,举以予人:__________

(10)奉之弥繁,侵之愈急:__________

(11)赵尝五战于秦:__________

(12)苟以天下之大:__________

6、参考译文

六国的灭亡,不是(由于他们的)武器不锋利,仗打得不好,弊病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。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我们的力量,(这就)是灭亡是什么原因。有人问:“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,难道全部是由于贿赂秦国吗?”(回答)说:“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。缘由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,不可以一个人保全。所以说:弊病在于贿赂秦国。”

秦国除去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,(还遭到诸侯的贿赂),小的就获得邑镇,大的就获得城池。比较秦国纳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,实质多百倍。六国诸侯(贿赂秦国)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,实质也要多百倍。那样秦国最想要的,与六国诸侯最担忧的,本来就不在于战争。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,冒着寒霜雨露,披荆斩棘,才有了极少的一点土地。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非常爱护,全都拿来送给其他人,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。今天割掉五座城,明天割掉十座城,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。明天起床一看四周围境,秦国的军队又来了。既然如此,那样诸侯的土地有限,强暴的秦国的欲望从来不会满足,(诸侯)送给他的越多,他侵犯得就越急迫。所以用不着战争,哪个强哪个弱,哪个胜哪个负就已经决定了。到了覆灭的地步,道理本来就是如此子的。古人说:“用土地侍奉秦国,就仿佛抱柴救火,柴不烧完,火就不会灭。”这话说的非常正确。

齐国不曾贿赂秦国,(可是)最后也伴随五国灭亡了,为何呢?(是由于齐国)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。五国已经灭亡了,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。燕国和赵国的国君,起初有长远的谋略,可以守住他们的国土,坚持正义,不贿赂秦国。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,却后来才灭亡,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成效。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暗杀秦王作应对秦国的计策,这才招致了(灭亡的)祸患。赵国过去与秦国交战五次,打了两次败仗,三次胜仗。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。(赵国大将)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。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,(赵国都城)邯郸变成(秦国的一个)郡,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。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,可以说是智谋穷竭,国势孤立危急,战败了而亡国,确实是不能已的事。假使韩、魏、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,齐国不倚赖秦国。(燕国的)刺客不去(刺秦王)(赵国的)良将李牧还活着,那样胜败的命,存亡的理数,假如与秦国相比较,或许还困难衡量(出高低来)呢。

唉!(假如六国诸侯)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,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,齐心合力地向西(应对秦国),那样,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可以咽下去。真可悲啊!有如此的有利形势,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,每天割地,月月割地,以至于走向灭亡。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!

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,他们的权势比秦国弱,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。假如凭着偌大国家,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,这就比不上六国了。

7、创作背景

《六国论》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: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状况,借以知道苏洵立论的依据;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年代的历史情况,借以明确苏洵写作《六国论》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征。

北宋建国将来,鉴于唐末藩镇割据,五代军人乱政,因而实行中央集权规范,解除节度使的权力,派遣文臣做地方官,派官员到地方管投资理财政,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,将地方的政权、财权、军权都收归中央。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,严令将帅不能专兵,甚至外出作战,也需要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。将官常常轮换,兵不识将,将不识兵,导致军队没战斗力。如此的手段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,但也导致军事上的衰颓。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,北宋军队与契丹、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,败多胜少。北宋加大中央集权的手段,致使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。到北宋中期,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,政府财政入不敷出。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,土地集中现象紧急,贵族占有大量土地,社会矛盾尖锐。政治上的专制腐败,军事上的骄惰无能,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。到苏洵生活的年代,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与产品。如此贿赂的结果,助长了契丹、西夏的气焰,加重了人民的负担,很大地损伤了国力,带来了无穷的祸患。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,政策上求和,积贫积弱,而苏洵正是针对如此的现实写作《六国论》的。

8、段落大意

第一段:____________________

第二段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第三段:__________

第四段:__________

第五段:__________

9、写作特点

____________________

战国年代,七雄争霸。为了独占天下,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。最后六国被秦国各个击破而灭亡了。六国灭亡是什么原因多方面的,其根本缘由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,确立了一流的生产关系,经济得到较快的进步,军事实力超越了六国。同时,秦灭六国,适应了当时历史进步走向统一的大势,有其历史的势必性。本文是史论,但并非进行史学的剖析,更不是就历史谈历史,而是借史立论,以古鉴今,选择一个角度,抓住一个问题,持之有故、言之成理地确立我们的论点,进行深入论证,以说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倡导。因此大家剖析这篇文章,不是看它是不是准确、全方位地评价了历史事实,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,依据史实,抓住六国破灭“弊在赂秦”这一点来立论,针砭时弊,切中要害,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。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,点出全文的主旨,语意深切,发人深省。

__________

本文为论说文,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办法和规则,堪称古时候论说文的典范。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“弊在赂秦”的论点;然后以史实为据,分别就“赂秦”与“未尝赂秦”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;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,假如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,从反面加以论证;从而得出“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”的论断;最后借古论今,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“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”。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,既深入又充分,逻辑严密,无懈可击。全文纲目分明,脉胳明确,结构严整。不只句与句、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,而且首尾照应,古今相映。文中运用例证、引证、假设,尤其是对比的论证办法。如“赂者”与“不赂者”对比;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,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,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;赂秦之频与“一夕安寝”对比;以六国与北宋对比。通过对比增强了“弊在赂秦”这一论点的鲜明性、深刻性。

__________

在语言方面,本文除去具备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、言简意赅的特征以外,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征。在论证中穿插“思厥先祖父……而秦兵又至矣”的描述,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,用“食之不能下咽”形容“秦人”的惶恐不安,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成效。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。不只有“呜呼”“悲夫”等感情强烈的嗟叹,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,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,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,对“义不赂秦”的赞赏,对“用武而不终”的惋惜,对为国者“为积威之所劫”痛惜、激愤,都溢于言表,有着强烈的感染力,使文章不只以理服人,而且以情感人。再加上对偶、对比、比喻、引用、设问等修辞方法的运用,使文章“博辨以昭”,不只章法严谨,而且富于变化,承转灵活,纵横恣肆,起伏跌宕,雄奇遒劲,具备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。

 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