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数据表明,近三年生的“金猪年出生的孩子”、“奥运孩子”共46万人,其中户籍人口占49%,非户籍人口占51%。由此而产生的外地孩子入托难、入学难、高考考试难成为外地孩子在北京的“三大难”。
■个例
因为今年上学的孩子人数较少,同时怕明年“捐资助学费”高涨,张立海期望能在今年给孩子报名上学。但不巧的是,孩子年龄差2个月满6岁。他托人问了附近的后南仓小学、官园小学等,期望能通融一下,但回话都是不可以。
孩子户口回原籍
1997年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,张立海面试到《大众日报》当记者,5年后成为编辑。老婆在一所小学教书,两人每月总收入7000多元,单位免费提供一套住房。张立海对那时生活的评价是“舒服”:房屋就在单位院里,没交通费;平常吃饭有饭店,也不需要花太多钱。
假如生活所有如常,凭着他的能力,目前至少会在济南拥有两套房地产、一辆私家车,打造起我们的关系网,成为所谓的“中产阶层”。2002年,老婆考上清华大学的第二学位,张立海毫不犹豫地辞掉《大众日报》的工作投奔北京。他当时感觉,老婆毕业后找一家单位工作落户“应该不会太难”。
到北京的第二年,儿子忽然降生,此时距离老婆毕业还有一年。嗷嗷待哺的孩子让老婆无暇顾及找工作,在应届生身份的时候错过了落户机会,而孩子户口只能随爸爸落在济南。
想上学先交助学费
张立海和老婆在通州也买了房。今年孩子该上小学了,他辗转打听了周围几所最好的学校,有父母告诉他,今年缴纳的“捐资助学费”从6000元到12000元不等。假如不交“捐资助学费”,学校会回话说:对不起,大家这里招满了。这一点,大伙都心知肚明。不交赞助费的孩子只能上“片儿”内的小学,而这类小学远远达不到父母的需要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》第48条规定: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,鼓励根据国家有关基金会管理的规定设立义务教育基金。这条规定目前成了学校向非户籍学生强性收取“捐资助学费”的“合法依据”。一位父母说,学校今年在招收外地学生时,会给父母写条子,让他们凭条“自愿”到区教委交纳“捐资助学费”,交钱后,区教委给开捐款收据。学生凭收据办理入学手续。
“北京绿卡”不等于户口
2003年4月,北京人事局公布了《关于推行北京工作居住证规范的若干建议》。《建议》规定,持有《北京工作居住证》的人,可不再办理户口《暂住证》,并在购房、子女入托、入中小学等方面享受北京市民待遇。
以上这类都不是非常重要的,真的具备吸引力的是第七条:持《工作居住证》满3年的,经聘用单位考核推荐,依据其能力、营业额状况,对于符合年度人才开发目录需要的,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手续。《北京工作居住证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“北京绿卡”。2005年,张立海通过单位办了一张“北京工作居住证”,他和大部分人一样,满怀期望地期待着三年后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北京人”。但,《建议》颁布三年之后,持有“绿卡”的大家发现,政府没下一步的举动了。
今年2月23日,上海政府发布《持有〈上海居住证〉职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方法》,规定符合条件的来沪创业、就业职员均可通过申请获得上海户籍。而对于“北京绿卡”的持有者,现在北京人事部门并未考虑颁布让其申办北京常住户口的政策。市人事局副局长透露,因为北京人力资源等独特情况所决定,北京与上海并不具备直接可比性。目前北京人事部门并未研究这一问题,也不会将这一问题作为目前的工作重点。一位曾承办此事的网友说,“绿卡”转户口“基本上不可能”。该网友称,由于目前北京要控制城市人口,而且有个引进目录的限制,所以一年也就100人左右的指标,“那都是高精尖级的。”去年,张立海的“绿卡”到期,但由于种种缘由,没办法续签。“绿卡”转户口就如此不了了之。
同样是由于绿卡,2007年底,45岁的周靖向东城区人民法院状告北京人事局,需要人事局落实对绿卡持有人的承诺,以便在北京上学的女儿可以参加高考考试。海南户籍的女儿没办法在北京报名高考考试,而因学籍在京,她也已没办法满足海南的报名要求。法院迟迟未予立案。
重压沉重日子不轻松
户籍规范的种种弊病历数了很多年,改革呼声也不断,张立海过去乐观地觉得:伴随社会的进步,现行户籍规范应该会改革,“可能到孩子高考考试的时候就不受限制了呢。”但目前,一提到教育,他就苦笑,“每天在发愁。”
他不只一次地回忆起在济南的日子,位于泺源大街的新闻大厦、在14层办公室的开阔视线、大明湖荷花荡漾的风景……“有一次我做完版回去睡觉了,忽然感觉某个地方不太妥当,然后又起床去办公室改,也就两分钟的事。”目前天天从通州挤地铁到单位,来回近三个小时,“假如不出来的话,我儿子目前应该上山师附小了。”
北京统计局3月发布的去年本市职工平均薪资数据显示,去年本市职工的年平均薪资为44715元,张立海和老婆的薪资都远高于这个数字,但沉重的经济重压让日子过得并不轻松。由于公办婴幼儿园已经招满,儿子上了小区内的私立婴幼儿园,一年花费两三万元,加上游泳、钢琴等兴趣班,小家伙每月开支就达三四千元。外婆和外公从老家搬来后,照顾老人的重担也落在夫妻两个身上。
有一次张立海和同事聊天,当听说他们买件衣服都几百上千的价格,他非常惊讶,“为何我买的衣服才几十元钱?”张立海说,自己穿的大多数衣服都是7年前在济南工作时单位发的,更多时候会在地摊买,老婆也不太购置新衣,“能省就省点吧。”偶尔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,张立海和老婆都不吃药,硬扛着。家的钱全都存下来,留给孩子上学。还要备着,给家的老人看病。
张立海的工作是“昼伏夜出”,天天晚上结束工作,他都坐120路到永安里,然后步行至国贸坐668路回家。但一旦超越12点,他就会错过末班车。这种时候只能花20元钱打车到国贸,再打车回通州。如此回一趟家就要花掉40多元钱。
张立海算了算,就是如此精打细算,每一个月光交通费也要600-700元。即便天天如此在路上花费两小时车程,在北京7年,张立海没敢想过买车,“将来给孩子烧钱的地方多着呢。”
高考考试还是出国难抉择
假如国家的户口政策不变,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两条:第一,孩子在北京上完中学回济南参加高考考试;第二,出国。根据有关规定,非北京户籍的孩子可以在北京读小学、初中、高中,也同样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,无须交任何成本,但不可以在北京考试报名大学——高中毕业需要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考试。
张立海的一对邻居是河南人,孩子在通州潞河中学上完初中后,就被爸爸妈妈转到燕郊去上高中,据了解夫妻两个找关系把孩子户口落到了河北。由于燕郊离通州近,户口落到河北,既便捷了爸爸妈妈照顾孩子,还能就近考学。张立海理解这种应付方法,但依旧愤愤不平,“他们是在为北京做贡献,为何要被迫到河北去?”
跟前者状况相似,张立海和老婆是山东菏泽人,老家没直系亲属,在济南也没亲戚,让孩子一人回山东上学根本不可能。假如6年后回去高考考试,孩子面临的困难重重:除去需要重新适应陌生环境、离开爸爸妈妈一个人生活,还包含两地的教程不同,学习重点不同,甚至考试的内容和题型也不同。况且山东又是出名的高分大省,孩子高考考试成功的困难程度不言而喻。有人戏称这是“另类高考考试移民”,普通的高考考试移民都是从高分区域挖空心思转到低分区域去,而他们却不能不在低分区域读书,到高分区域去参加高考考试,去一个陌生且角逐更惨烈的环境。
假如选择第二条路——出国,需要从目前就开始筹备。第一,要到市里给孩子找相应的学校和老师,第二,出国需要非常大一笔花费。“大家目前也担忧,就挣这么点薪资,哪有钱供他出国啊?”况且爸爸妈妈担心,送一个从没独立生活过的孩子出国,也要冒非常大风险。
他们已经在北京工作生活了7年,全家在北京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每年近3万元,7年下来约二十万元。“大家对北京的贡献一点不比拥有北京户口的人少。孩子在这里出生,在这里成长,但他为何一生下来就被打上了外来户的标签?不可以拥有一个平等地同意教育的权利呢?”
■专家说法
北京可学上海小众改革
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的户籍新政策,从严格意义来讲,只能算是对人才引进规范的变革。由于它只针对急切需要人才,不是哪个想进去就能进去,不是对所有人都开放。新政有一些严格的条件,学历水平、专业等还是要紧的原因。因此,并非所有外来务工职员都能享遭到在上海落户有哪些好处。上海的尝试只能算是一次“小众改革”。
现有户籍规范确实致使一些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,但北京的人口和资源重压远远高于其他城市,限于人力资源近况和社会资源情况等条件,放开户籍规范的做法不太现实。北京其实可以向上海学习,进行“小众改革”,对急切需要人才的引进可以开一点口,目前一点口都不开,会叫人看不到期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