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b]被动地被推入就业大潮[/b]
复旦大学学生职业进步中心近日在复旦、上海交大、同济大学等7所大学发放了调查问卷,在被访的2321位大学生中,对我们的兴趣、性格和专长都很知道的占总数的35%,对自己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都很知道的占总数的20.4%,对自己职业进步面临的优势都很知道的占16.3%,十分知道自己以后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的占总数的11.7%,十分了解自己将来三到五年的职业进步计划的占总数的10.3%。
一系列数据表明,在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时假如不可以明确我们的目的和方向,甚至连我们的基本点性格特征长都不可以知道,职业选择将很盲目。专家指出,导致如此的局面,是由于大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,没考虑自己合适从事什么工作,于是毕业的时候就被动地被推入就业大潮。
[b]就业指导很难有些放矢[/b]
在2321位被访的学生中,只有176位称对“职业生涯规划”很知道,不到总数的10%,有34%的学生对“职业生涯规划”不知道甚至从没听说过。
当被问及:“你在学校接触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什么内容”时,一半以上的学生觉得是老师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情况,其它内容还有,培养自己对专业的兴趣、促进自我认知培训、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和能力练习等等。
“职业规划课上,老师用不少时间解说职业规划的定义、背景,而我所在的电子信息专业的行业前景、就业方向,她却不讲。”一所工科大学的学生告诉记者,现在大学为学生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多来自学校内部,对于企业和就业市场缺少深入的认知,在指导上很难做到有些放矢。
[b]鼓励学生训练各种能力[/b]
调查同时显示,大学生已对“职业生涯规划”日益看重,有67.2%的学生觉得非常重要,只有4.2%的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,被访的学生同时期望可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。
专家指出,除去专业学习,高校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,训练我们的各种能力,并要依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。
专家觉得,在面对就业重压日趋激烈的今天,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是短期行为,而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业全过程,如此才能有效提高[b]大学生就业[/b]的科学性和实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