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,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,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爸爸妈妈总是“说一套做一套”
再多玩一次滑梯,再多看一会儿电视,再多玩一次游戏,再多听一个睡前故事……类似如此“没完没了”的央求常常让爸爸妈妈很难应付。
爸爸妈妈不想总扫孩子的兴,更不期望成为孩子眼中的“大恶人”。但,大家得让孩子了解任何事都有节制,需要遵守肯定的规则,不可以没完没了地想如何就如何。可是很多父母发现,经过种种努力后,自己一直事倍功半,效果甚微。究其缘由,有以下两个方面。
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
其实,孩子掌控自己生活的机会微乎其微,他们刚刚主宰了一小会儿我们的生活,享受了一段自由开心的时光,可是大人一声令下“时间到了,大家该走了”或者“就这类,再也没了”,就要将他们自我掌控的权利夺走,想一想,他们又怎会乐意呢?
爸爸妈妈总是说到办不到
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,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,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爸爸妈妈总是“说一套做一套”。譬如,当大人宣布“孩子,你还可以玩10分钟”时,最后他们得到的时间可能只有5分钟,也会长达30分钟。他们意识到大人的立场并不那样坚定,因此,常常寄期望于发脾气、撒点儿娇、软磨硬泡、撒泼打滚,或故作可怜,让大人有所松动,而事实上,父母总是也遂了他们的心愿。
那样,爸爸妈妈到底该如何做,才能让孩子自觉呢?
第一步:亮源于己的底线
与其给孩子一颗糖果,之后因招架不住他们的央求,而再给第二块糖果,还不如刚开始就告诉孩子“你可以吃两颗糖果”;与其告诉孩子该关电视睡觉,之后因经不住他“再多看5分钟”的软磨硬泡而妥协,还不如刚开始就声明“你还可以多看10分钟”。妥协让步无异于奖励孩子依赖纠缠不休而达到目的。所以,爸爸妈妈在面对孩子的需要时,应让孩子了解地了解我们的底线。
第二步:做好离开的筹备
举例来讲,你携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,你们该回家了。你要先公告孩子:“你还可以和表哥再玩10分钟。”在时间到之前你应该做好离开的筹备,把东西整理好,并和朋友道完别。等10分钟一到,就对孩子说“时间到了,大家走吧。”然后立刻抬脚走人。假如不如此,下次你说“时间到了,大家走吧”时,孩子非常可能将你的话当耳旁风。
第三步:维持平静不妥协
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,孩子或许会耍五花八门的小把戏,这个时候父母必须要维持平静,不要妥协。
假如孩子赖在地上不愿起来,不要理会他。将目光从他身上移开,然后微微转身,装作要离开的样子,通常情况下,他会跟上来。
假如他就是不跟你走,你可以把他抱起来。此时应尽可能维持平静,并将你的脸转向一边,不要与他面对面。不管他如何尖叫和反抗,都不要理会,也不要计较他说“我恨你!我讨厌你!”之类的气话。
假如孩子愈加激烈地反抗,那就给他一个“警告”,告诉他或许会面对什么“后果”。为了让这一招行之有效,“后果”最好是取消他非常在乎的某件东西,或者做某件事的计划,如提前15分钟上床睡觉,不让孩子看电视,不让孩子玩最喜欢的玩具等等。
我敢保证,在将来应付孩子“再多一次”的需要时,你会感觉愈加轻松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