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,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而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讲,方法不在多,有以下2点,足以培养出一个出色的孩子!聪明的爸爸妈妈教育孩子的两个绝招。
1、帮助孩子打造好习惯
有不少父母,一生努力打拼,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,护其一生无忧。但却没想到,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,早晚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。
可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,习惯了每天大手大脚的孩子,一旦高质量生活被打乱,到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堕落和无尽的悔恨。
所以说,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,给孩子们百万财富不如给他们几个好习惯。好习惯可以拓宽孩子将来的生活格局,对他们的生活成长及其要紧。
阅读的习惯
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,对学习和生活阅历都用途很大。
孩子有阅读的习惯,不只在写作上的词语会大幅增加,而且对于见识、常识的拓展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吃苦的习惯
不了解父母有没如此的感受:当大家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时,孩子们总是不会珍惜,肆意挥霍。
如此的孩子除去自私自大、不可以体恤爸爸妈妈的辛劳以外,也没一颗感恩、孝顺的心。
所以,父母请给孩子们吃苦的机会,让他们了解生活的不容易,如此才能理解存活的艰难。
2、培养好的亲子关系
在教育学里,与其苦口婆心劝孩子认真学习,不如打造一个好的亲子关系。假如一个家庭的氛围是和谐有爱的,那对于孩子的教育,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。
爸爸妈妈与孩子的关系融洽,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;爸爸妈妈与孩子的关系紧张,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。要打造好的亲子关系,重点在于身份定位。
不当“领导”,学做“教练”
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,爸爸妈妈总喜欢以“过来人”的身份为孩子铺路,告诉他们学什么专长好,看什么书本有用……
虽说出发点是为孩子好,却丝毫没考虑到孩子的想法,没征求他们的建议。长此以往,孩子就会畏惧你,离得远远的你,不会和你谈心,自然对你的话也是左耳进右耳出。
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,会出现不少难点。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建议,帮他们指出问题所在,然后一块攻克难关。比起一个需要听话和服从命令的上级领导,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贴心教练。
不当“裁判”,学做“拉拉队”
运动场上的裁判,双眼时刻盯着运动员,一旦发现有犯规行为,立马给予警告和退场,处置起来毫不心软。而啦啦队则时刻充满活力,为队员们加油鼓气和呐喊助威,给运动员带来自信和动力。
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会有不少首次,譬如首次学走路、首次拿筷子、首次骑车……可能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摔倒不少次,也会不断重复错误。这个时候,父母必须要给孩子一点缓冲的机会,不要开口就是“你如何这么笨,都几遍了还学不会”。
俗语道: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6月寒”,父母对孩子的批评除去会让孩子心里难受外,也会让爸爸妈妈和孩子的距离拉远,对亲子双方没任何好处。
没哪个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,大人都免不了犯了错误,更何况孩子呢?当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够好,大家要多给他们鼓励,保护他们的自尊,帮助他们更正错误。
教育没想象中的难,不过是“有所为有所不为"。孩子是家庭的中心,家庭的焦点。父母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,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。但如何科学地在家庭教育中,达成这类美好的愿望?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,势在必行。
教育中的七大误区
误区1、父母爱孩子,最善于以己度人
孩子渴了,想喝矿泉水,而父母觉得鲍鱼营养丰富,孩子偏偏不喜欢。
父母给孩子买高级的玩具,而孩子偏偏喜欢摆弄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。
你费尽心机地花费不少,孩子还不高兴,缘由是,这类不是孩子需要的。无需的东西,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。
误区2、上了补习班,成绩肯定能提升
目前的补习班,名目繁多,如雨后春笋般,将孩子们层层包围。父母花费了资金,仿佛心里就得到安慰,是否会想到,孩子的辛劳与压抑。孩子平常的课业负担,还不够繁重?沉重的书包,已令他们压弯了腰。
从科学角度讲,大脑皮层不是用来考虑的,而是受身体和情绪的控制。人在疲劳状况下,有情绪困扰时,他的记忆、剖析、判断能力消失。会产生愤怒、生气、害怕等情绪。不只健康遭到影响,还会表现为不想上学,学习拖沓,封闭自我,不和人交流。甚至会有猝死或自杀等极端现象的发生。
误区3、行有不能,总找外因
有一些父母,理解孩子的辛苦,和孩子一样,常常对目前的中国教育品头论足。弄得孩子也怨声载道。遇到事情抱怨,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,各有其利弊。客观上讲,应该取长补短。回顾历史,每一个年代,都有其局限性。抱怨社会、体制,于事无补。父母该有如此的理念与远见:立足于自己与孩子,让孩子有进步的空间。任何一个环境,都可以帮助孩子收获梦想。
给孩子如此的生活定位:所有些变化都是机会,叫你自己痛苦的人,都是天使。自己才是主人,主宰我们的命。
误区4、成绩不好的孩子,肯定不聪明
孩子的智能分非常多种,有听觉、视觉、语言、体验、逻辑、社交等方方面面。
学校教育,看重应试,主要考核孩子语言文字与数理逻辑的智能。而其他技能均不在应试的范畴。这就导致父母紧急的误区,以为孩子成绩不理想,就不会成才。
假如达尔文、爱因斯坦的母亲,也听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,就舍弃对孩子的培养,或一味需要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,那样,科掌握停滞多少年?
李安的数学成绩,是负分,丝毫没影响他成为一名大导演。
海蓝老师讲了个动物学校的故事,发人深省:
兔子跑的快,偏让它去游泳、飞翔,结果淹去世了、摔去世了。
对于孩子,令他善于的地方发挥到极致,就会成功。
为了获得认可的成绩,以损害孩子的身心作为代价,以破坏亲子关系作为代价,犹如捡了芝麻、丢了西瓜,得不偿失啊。
误区5、严格的教育,是对孩子负责
古语有:1日不打,上房揭瓦。靠打骂的方法,教育孩子,是教育的最低层次。指责、批评、命令、说教,仅次之。
这类办法,看上去严格,而导致的负面影响,甚至可能随着孩子一生。
问题发生了,父母应该认真剖析,这个问题,是孩子的问题、我们的问题,还是环境的问题?
若是孩子的问题,要掌握同意和倾听。知道孩子需要什么。
若是我们的问题,要客观描述,不批评、指责,说源于己内心的感受,如难过、担忧,与对我们的影响,最后提出期望。如此的交流,孩子对父母的想法,会得到明确的判断和理解,得到有效的交流。
最智慧的爸爸妈妈,在家庭中,主动打造温馨的环境,重视我们的个人成长,身体力行地做孩子的榜样,影响孩子。这才是父母中的九段高手。
严格的教育,本来的出发点,是对孩子负责。这是没错的。而父母总是以对孩子好的名义,伤害了孩子,破坏了亲子关系。
假如可以心平气和、语重心长地和孩子交流,以适当的方法帮孩子解决问题,何必怒发冲冠、求全责备呢?
误区6、不尊重孩子,爱泼冷水
一个人行为改变的过程依次是:知而未动、知而心动、知而行动、动而坚持、修成正果。这是个渐进的过程。
有时候,由于父母的粗心、疏忽、武断,致使前功尽弃。
对于孩子而言,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困难程度,大过成人。而父母习惯于孩子做事的萌芽阶段,以责怪的口吻打压孩子。诸如,孩子学习刚有点进步,或培养某种好习惯的初期,父母会说,“才考这么点分,就骄傲。离------远着呢!”或者在孩子意识到问题,努力改变的过程中,不准时发现,给予一定和鼓励。孩子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消失,星星之火,被一盆冷水浇灭了。自信心也遭到了打击。
父母需要拥有一双慧眼,即时发现孩子知而心动、知而行动的苗头,鼓励孩子再接再厉。
误区7、把我们的目的当做孩子的目的
不少父母,在孩子身上充满了期待。而这份期待,孩子却不以为然,依然我行我素。
无人会为了别的人的目的而努力,有不少办法帮助孩子达成他的愿望,同时达成大家父母的愿望。
父母期望孩子成绩提升,孩子期待一份向往已久的礼物。在成绩与礼物之间,就有一个结合点。可以把这个礼物的样子,让孩子画在一张纸上,分割为若干天,去完成。天天完成几分之一,日久天长,孩子看到他的愿望一每天地临近,会主动地做好该做的事情。在达成愿望的那一刻,孩子的成绩提升了,他的奖励也得到了。岂不皆大欢喜!在这过程中,培养了孩子自我规划、自我管理的能力,自律性、抗挫力。
在帮助孩子达成目的的同时,把我们的目的放进来,才是明智的做法。
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,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愿天下爸爸妈妈,用你的爱心与耐心,以正确的理念与办法,培养孩子,使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,也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!